夜静,今年高考有关于人与人工智能关系的作文题目,不太想写成作文,但写成随笔,记录思考,以供来日回味。
人工智能,尤其是大语言模型早已向我们展现了它强大的潜力。我曾幻想有一天会像《流浪地球2》那样,人工智能安排工程的能力远远超过人类,人类会被人工智能包管一切。在那时,还要人有什么用呢?
“人工智能是一种工具,它可以让人更专注于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上。”这是现在大多数人赞同,也是我赞同的观点。但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是什么呢?像人类的尊严一样,这种概念说不清道不明,但其形式也许早已在我们脑中了。
在语文课上时常会读到颤动心灵的句子。“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。”我们能从中读出对物是人非的悲叹。人工智能能读出来吗?还是它们只整合了人类的解读呢?“武留匈奴凡十九岁,始以强壮出,及还,须发尽白。”我们会对坚守价值的苏武产生由衷的敬佩,人工智能有无价值观念尚且不论,它们能被“及还,须发尽白”所打动吗?“可怜无定河边骨,犹是春闺梦里人。”我们会深切感受战争给普通人民带来的苦难,人工智能可以吗?有人通通予以否定,我不懂人工智能,还是不武断为好。
人是多情之人,无情之人不如工作的机器。机器只要供电和润滑油,人在廉价省事这方面就太差劲了。工作不是人的全部,人要跟人工智能,跟机器比工作,那就好比小学生和大学生比赛求积分一样。我们不擅长工作,擅长工作的人在人工智能面前貌似也微不足道。
我发现人会做一些貌似机器难以理解的事情,也就是所谓感性的事情。人会哭,会借酒消愁,尽管这样无益于情况的改变。人会在一些紧要关头力排众难,貌似这样并不理性。哦,人本来就不理性,正如卢梭所言“如果人类的生存要依靠组成人类的人的推理的话,则人类也许早就灭亡了”。
人有怜悯共情的能力,这些在人际交往中扮演重要角色。
人的情感是人很重要的一部分。
人可以从纷杂信息中抽出要点,有概括和抽象的思维。
人类的创造力貌似是人相对于人工智能的核心竞争力。

有些东西因为时间关系只作大纲,来日估计也没法补齐了。

写于2024年7月7日